《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问题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作为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安排的七个学习任务群之一,涉及到的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阅读,二是表达(包括写作、口语交际)。再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语文学科本身具备的特征,遵循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规律,则其份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唯有通过高中阶段的、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过程,才能够有效地养成高中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的语文学习习惯,形成高中生以言语表达为主的多种思维模式,具备一种对语言文学作品及其现象能够进行深入思考与辨析、感悟与领会、推理与判断、解读与鉴赏、批判与发现以及质疑与探究的综合思辨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偏重个人讲解,往往就会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角色,尤其是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感知比较敏锐而活跃,除自身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外,还很容易受到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因此,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求其教的作用与功效,而不是刻意地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及其效果,甚至是忽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性训练,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最终使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安排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就会难以如实完成。据新课标规定,“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课时数及其规定的学分要求。这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更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解读和分析教材那么单纯,而更加注重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文本作者及其思想内涵、文化价值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发现问题、辨别分析、反复反思、深入探究、达成共识,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为了切实完成普通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中安排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教学,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教学思维定式,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能够在教学中优化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思辨兴趣,提升其思辨能力。本课题旨在充分利用新课标对任务群的规划和要求,对高中语文阅读与表达教学进行开发,力求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参考性建议,为推动践行高中语文新课标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二、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实践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二)研究内容: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实践研究内容主要分为认识思辨、思辨性阅读、思辨性写作、思辨性综合写作与口语活动四个部分,具体包括八个子课题,分别如下:

子课题1:了解思辨的误区和审慎的说理

子课题2:研读经典的论述文本

子课题3:关注并评论公共事件

子课题4:研读争鸣、答辩类文本

子课题5:阐释文的阅读与写作

子课题6:立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子课题7:驳论文的阅读与写作

子课题8:思辨性综合写作与口语活动

(三)研究重点: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实践研究重点是思辨性阅读、思辨性写作两个部分,注重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和理性精神的培育,切实提高阅读与写作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过程:

首先对本研究所讨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进行概念内涵分析。继而结合课标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分析梳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价值和教学内容。然后在侧重阅读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堂教学和侧重写作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堂教学中分别进行建构。重点围绕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论说名篇和时事评论阅读教学,关注论证分析和多元反思两个核心的思辨技能,进行侧重于阅读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施路径的建构。从议论文的写作教学出发,关注概念澄清、“正-反-正”说理、寻找思维谬误三个思辨技能,进行侧重于写作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的中观实施路径建构。最后进行实践总结,建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多种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图书馆、资料室、网络资源等平台,搜集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相关的解读资料。同时获取国内外对“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在母语阅读与表达教学中的研究成果,为论述思维知识在学科教学中的转化奠定基础。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相关的案例,归纳出可借鉴的实施框架。同时自主建构多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并将其通过具体课例的形式呈现出来。

3.访谈法

选取个别高中一线教师为访谈对象,根据访谈提纲,主要围绕“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策略运用情况进行提问,比如如何看待新课标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等等。通过了解一线教师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的观点与看法,试图找到解决办法。

四、研究成效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作为必修课程的学习任务群之一,对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该任务群对语文教学极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难以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发挥该任务群的价值,学生很难实现思维能力的提升。考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发现微观的分阶段、分项目的过程教学策略研究和运用较少,影响了教学效益。

本课题从理论角度把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厘清该任务群的概念、特点、策略依据。在实践角度上,通过在校园中对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调查研究,了解目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中,因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导致学生批判质疑能力、多元创造力、逻辑推理力等多种思维能力难以提升。因此,为了使教师能够有效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本课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教学设计的不同阶段角度分析该任务群的教学策略,提出确立教学目标联动化、生成化、凸显化,教学内容教材化、整合化、项目化,教学过程情境化、任务化、活动化和板块化,教学方法学法化、问题化、专题化,教学评价方式情境化、任务化、指向化等策略。通过多个教学设计来体现教学策略的运用,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提供样例。

从研究成果来看,教师可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教学风格,有规划、创造性的实施教学,启发学生深入学习活动,培养独到的观点意识,在质疑反思的基础上能够展示学习成果。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促使笔者对自身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文学素养、思维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激励笔者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由一个疏于观察思考的普通教书匠向勤奋睿智的“研究型”教师逐渐转变,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问题讨论与建议

本课题的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调查研究的角度看,由于笔者的精力有限,未能进行更加全面的调查和实践。从教学策略研究情况来看,虽然有较多的方式方法实施该策略,但是思辨能力能否提高还需要更加切实的调查。另外,“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对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比较陌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对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者间的结合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来完善。

客观的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策略的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调查和检验,由于笔者能力有限,国内可借鉴的文献资料较少,因此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如研究不够深入细化、问卷调查不够全面、语言表述仍需加强,还有待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进行完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