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探究性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2006-03-06 10:31:55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社政司国家级课题《新世纪中国素质教育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和基本经验》
项目批准号:OIBZX052
《探究性课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KT101
 一、研究背景
 1、随着新程标准如火如荼的实施,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课程改革已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一场革命,学习已成为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确立了“探究性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这是因为:
 一是顺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如今交流工具网络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按照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就能发现教育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了。知识一旦进入书本就陈旧了。单单让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很难面向未来的。人们要在一生中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因而“终身教育”已成为现代人的共识。所以我们学校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为今后持续不断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学生一旦学会了学习的方法与能力,知识的获取将是无限的。
 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核心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立足于学生本位教育。教学改革的真实意义:“即是使每个人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潜力。”因此,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方向。众所周知,现代教育培养的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存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就必须让他们从小在“探究”的教育活动中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获得终身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三是促进我校教师教学观念的需要。综观当前的教学现状,许多教学活动其实还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授,而非双向度的教学交流的活动。教师更多考虑的是拿出典型和优秀的教学范例,很少考虑到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角色作用。如此,无论其教案与教学是如何出色、严谨和规范,都可能成为一种预先设置好的“教学圈套”和“教学陷阱”。而真正的“教学”,就是一种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主体的教学双边相互作用的社会作业,教学活动本质上就是一个相互交换与互动的过程。我们还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大都是比较注意学对教的适应,而较为忽略教对学的适应。许多教师按照经验形成自身的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来适应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几乎完全“依赖课堂、依赖教师、依赖书本及标准答案、依赖死记硬背。”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子,自然会残缺自主性、适应性和创造性。
 2、我校是一所农村实验初中,课题研究为提高我校办学质量,打造我校办学特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九五”课题的研究成果表明,我们教育科研起了步,开创了一个较好的氛围,较好地锻炼与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在“十五”期间,我校进一步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将“探究性课堂教学”作为学校主课题,旨在以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中心,不断完善新课程改革实验机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办学内涵,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筑就一个新的历史平台。
 二、几个关键词的解读
 美国学者梅里尔·哈明(Merrill Harmin)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指出:鼓舞人心的课堂辉映着学生最健康、最富有成效的五种品质: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意识。在实践中教师应不断进行反思、改进,强化课程意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觉醒,真正走进新课程。新课程方案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这种教育理念已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就中学教学现状来看,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已成为课程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虽然是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缺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新课程着力改变简单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它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乐于探究,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如何建构有效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和应用策略,在课堂进行有效引导、指导,组织、监控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开展探究性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
 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做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上改变学生单纯的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学习方式,培植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培植学生的主体学习观,并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的主动发展态势,呈现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让他们在发现和寻求真理中发展起来。
 探究性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①、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②、让学生自主掌握观察、认识自然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知识;③、能培养学生从事学习的必要的探究能力;④、能培养学生探究求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三、研究的目标和举措
 1.研究目标:通过对探究性教学在初中学科教学中应用策略的研究,希望能实现以下目标:①、初步探索符合各学科特点的“探究——发现——创造”的教学模式,并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应用策略,同时能将应用于初中教学实践,并对教学产生实效。②、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初步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注重密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
    2.研究具体内容:①、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符合学生学习需要和促进学习发展的探究性教学模式操作模式以及实施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②、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入手,初步探索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般方法。③、适当选择2—3典型个案例研究,以探究性教学为主线,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与处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与的能力,并最终能独立提交比较完整的研究报告,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3.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抓了几件大事
    从本课题实施至今,我们围绕“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研究”“探究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研究”“探究性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化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研究”等,主要采用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结合采用调查法、个案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测量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①、成立课题研究组,制定研究方案。各分课题组长由学科骨干教师或者教研组长担任。考虑到承担国家级课题实验任务重、要求高,又是各学科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可借鉴的经验少,实验教师由事业心强,有一定教学经验,敢于开拓创新的中青年教师组成。课题组成立后,就着手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细致完整的前测工作。并请有关专家作了初步论证。
 ②、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如果一名教师的观念没有发生转变,即使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仍旧会“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课题的实施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可操作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我们课题组成员广泛借鉴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因此,我们针对课题,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进行了学习,并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材料、理论专著,邀请专家来作专题讲座,外出观摩学习,观看名家名师讲座和课堂教学录像等活动,把教师的理性和感性认识集中到“探究性课堂教学”上。通过学习,课题组每位教师真正确立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发展的观念、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课题思想,丰富了课题内涵,充实了研究方法,并自觉地把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视为己任,努力改进和优化教法,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③、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提高课题活动的实效。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先在实验班开展小范围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研究,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后,开始在其他班级其他学科推广。采用的形式是:一是教师之间结成研究伙伴,边学习、边研究、边总结;二是请有关专家来指导,把教师与专家结合起来协同攻关。这三年,我们针对课题研究,围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观和学生观”、“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在新旧课程比较中看教学失误”、“全人教育观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等主题进行思考和研讨,并扎实开展好每月一次的课题组活动,通过“一课三上”研讨活动、“青年教师会课比赛”、“走进新课程知识竞赛”、“教学沙龙:我的教学反思”、“教科伴我行”征文赛、“青年教师评课比赛”等这些活动的扎实开展,使我校的教科研工作更加有声有色,学校教科研气氛十分浓郁。
 ④、突出重点,优化教学,加快课题研究的进程。课堂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优化课堂教学上,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各项能力不断得发展的过程。根据实验目标,我们首先加大了师资培养的力度,通过实施合格工程、优质工程、名师工程,与金狮中学、玉湖中学、梅园中学、公安二中、南闸中学先后建立联谊学校,铺设一条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广阔通道,为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供了人才资源保障。其次,我们以强化子课题组、备课组的建设,积极推行课题研究行动化的工作策略,建立了学科组、校级、片级、市级展开研讨、展开教学、展示评优的立体式活动机制,全面推进课堂结构、教法与学法、教学手段的优化与改革,逐步形成了“重情感、重个性、重自主、重探究、重实践”的自主探究性教学特色,初步构建了“导入激趣→自主发现→引探释疑→迁移实践”的自主探究性课堂教学一般模式框架。
 ⑤、全面开展课堂内外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在研究过程中行动,在行动过程中研究,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育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离不开经验要素的支持的,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整理,分析总结其他学校在实践中已有的做法,并结合我们学校的行动性研究所取得的实践经验,再次实践研究。不断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对探究课的适应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广泛的个案调查分析,寻求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正反几个方面验证有关构思和理论,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逐步形成甘厂中学特色的课堂探究性学习的组织模式与策略,使之上升为理论。
 4.实施课堂探究的几点收获
 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式教学越来越成为教学的主流,如何保证课堂探究能够有效进行,将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学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组成员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将课堂探究中的几个关键性实施策略总结如下。
   形成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策略
 问题情境的形成是整个探究活动的起因,问题情景的好坏与否将决定探究活动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将决定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它是课堂探究能否顺利完成的前提。一般来说问题情景的形成可以有以下几种典型的途径:
 (1)、教师引导产生问题情境
 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自己探索。例如,在讲解“熔化和凝固”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假如给石蜡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一般都会回答开始熔化。然后,教师演示,证明该猜测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有一种物质叫硫代硫酸钠,我们给它加热会怎么样呢?很多学生会回答也会开始熔化。然后教师做同样的演示,发现它没有象石蜡一样马上熔化,而是先要升高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想要了解两者的区别。
 (2)、通过实验引发问题情境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酸碱性”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瓶滴有无色酚酞的试液和一瓶无色的碱液,然后将碱液滴入酚酞液中,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
 (3)、留意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和有意义的提问
 老师应当细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在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与行为过程中,存在许多按学生原有的经验水平、认知结构与能力无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同时这些问题又可能常常是他们正在思考、迷惑或尝试解决的;或者学生对自己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或现象,感到有趣又无法解释或解决,如生物体为什么会生长,一颗小小的种子怎么会长出根、茎、叶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天狗吃月亮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启发学生假设的策略
 假设是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的开始,它就好像黑夜中的烛光,烛光越多,夜就越亮。学生们提出的各种假设越多,离发现科学结论的距离就越近。即使某种假设是错误的,也会为别人提出更多的假设而创造灵感。
 (1)、让学生独立做假设、猜想、预测
 只有让学生做猜想、预测、假设,才能充分体现探究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养成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和方法,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来才能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而在探究过程中,假设无疑是极为重要的部分,可以说假设决定了下一步探究的方向。因此,假设应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在上“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内容时,学生会提出很多假设,如花的颜色、花的气味、花的形状……学生们提出各种假设时,关键的一步就是教师要“装聋作哑”(老师也不知道),教师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如果教师表示意见,学生的假设效果就会打折扣。
 (2)、让学生充分假设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假设。在介绍“汽化和液化”的内容时,学生对于为什么从水里上来比待在水里还要觉得冷,就有6种以上的假设。为防止学生的假设被遗漏,教师应该将学生的假设在黑板上写出来,让学生的下一步探究活动有全面的方向。或许,不是每位学生都有与众不同的假设。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投入这一思维活动之中,不妨让大家评价一下,赞成哪种假设,为什么?这样所做的假设会比较合理,这一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思维活动。
    把握探究开放度的策略
 课堂探究毕竟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而探究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只有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不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探究教学中,学生们置身于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为畅通了。可是在教学中,操作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平常我们所要求的“放得开,收得拢,虽然散,却不乱”,要求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对学习的多元目标、评价要求和材料等方面的问题要做出恰当的判断,把握好开放的度。
 (1)、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的问题进行探究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多,反映他们对所研究对象的关注程度越深,学生的问题会比较零碎,对教师而言,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对于学生的问题,一般处理方法有3种:①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②集体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整堂课全班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③先选择一个问题,探究完毕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形成一个层次。经过反复实践,我们认识到,如果在一堂课内采用第①种方法,容易引起课堂混乱,给人一种“东打一拳,西打一棒”的感觉,难以体现教学的逻辑严密性,但这种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且效果比较好。而第②、第③种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解决学生们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作为后续活动展开。如在探究“人类与生物”的关系时学生提出了许多的现象,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出生物对人类的衣、食、住、行、环境、疾病等方面的影响,而其余一些离日常生活较远的影响,可以暂且放着留待以后再做探究。
 (2)、步步为营,层层深入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带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在每一个环节的处理上,应该紧凑、严密,而不能无的放矢。教师的语言要精炼,大部分空间应留给学生。
 (3)、合理处理教材,侧重探究的某一环节
 不是每一节课都可以完成探究的全过程,为此,不妨在探究的某个环节上大做文章,有所侧重。如在“物质的溶解性”一节中,可以通过不断的提出问题、实验证明、得出结论来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而在研究“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则可以在收集资料(尤其是生活中的事例)上大做文章。
   5.案例举偶
 科学探究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与拓展。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相关案例、教学设计、教育叙事等见课题成果辑(案例分析以及点评)。现在摘取一个生物课堂教学案例予以说明。
 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摆在桌子上的种子都是课前活动小组成员挑选出来没有萌发的种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你能告诉我什么样的种子不能萌发?据此预测什么样的种子能萌发?
 (用电脑显示活动小组统计的菜豆种子萌发情况的图表:籽粒饱满、皱缩的、虫咬的、煮熟的、陈旧的。)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弄清什么样的种子先萌发,什么样的延期萌发。在同样外界条件下,什么样的种子能萌发,什么样的不能萌发。进而明确种子萌发需要的内部条件,即:种子的胚必须是完整的,而且是活的。
 师生总结:同一种种子,饱满的易萌发;陈旧、皱缩的不易萌发;煮熟的、虫咬的不萌发。想想看,为什么?
 师:通过分析、讨论,我们知道,只有在内部条件满足的前提下,种子才有可能萌发。那么一粒完整的种子,撒入土中,就一定能萌发吗?回忆一下,课前同学们种植在花盆里、实验盆中的种子,都是经过挑选的完整的种子,可并没有全部萌发。请A组、B组派人说明。
 A组:有部分种子接触不到水分。
 B组:有部分种子接触不到空气。
 师:为什么会这样,这说明了什么?
 2、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提出问题。
 师(出示图表):表中例举水稻和大豆两种植物在种子萌发时水分、温度、空气的要求。从显示的统计数据上看,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能就此提出你所要探究的问题吗?
 (用电脑显示:水稻—水分40%、温度12ºC—15ºC、空气少;大豆—水分110%、温度12ºC、空气多一些。)
 学生很快就发现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对水分、空气、温度的需要有差别,但却都必须要这些条件。他们提出了很多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条件?大豆种子在什么样的温度下最适宜它萌发?等等。
 师:这些的问题,大家分别可以在课外进行探究。
 (2)、根据材料做出假设。
 师:根据老师提供的背景材料,结合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做出假设。注意:可就单一因素如水,也可就多元因素如水、空气、温度等进行探究。请同学们自愿组合,四人一组。
 (电脑显示文字或图片:“一年四季在于春”,北方的农民往往在春天气温回升之后,开始播种,有时需要“地膜覆盖”或设置避风屏障,待一场春雨过后,便会看到破土而出的幼苗,显示其生命力的强盛。然而,这期间,一旦遇上阴雨连天或低温降至,就会使原本萌发的种子遭遇不幸。或是坐土观天,候待时机;或是烂在地里,结束生命。)
 【充分为学生提供自主的空间、合作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而且还能提高语交流能力及收集信息能力,进而培养团结互助精神和科学探究精神。】
 (3)、根据假设,设计方案。
 选择良种:无论用哪种植物的种子进行实验,都需要粒大饱满、完整无伤、新鲜成熟的。这样的种子积累的营养物质多,孕育的生命力强。
 确定目标:无论选择哪一个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都要设法在其他相关因素同等的前题下,进行运作,这样便于比较。如老师提供的探究种子萌发需要水分的装置。
 实验策略:依据对照实验的要求,结合探究目标,确定对照组,以便澄清所要探究的问题,借以说明实验是否支持假设。
 方法步骤:(1)、备大豆种子(或其他种子)40粒,带盖玻璃瓶4个,勺子一把,餐巾纸8张,粘性标签4张。
 (2)、将写有1、2、3、4的四张标签,分别贴在4个瓶上,并横放瓶子(想想看,这样放有什么好处),然后在每个瓶里放两张餐巾纸。
 (3)、4个瓶中,1号不洒水,2号、3号洒一点水,以浸湿纸巾为宜,但不能超过,4号洒较多水,使纸巾没入水中,直到水能流出为止。
 (4)、以10粒种子为定额,用勺子将40粒种子,分别散撒在4个瓶中,然后拧紧瓶盖。
 (5)、将标有1、2、4三个标签的瓶子放置在室温工作台上,3号瓶放入冰箱里,视种子类别不同,自定观察时间并记录结果。
 (4)、根据方案、实验验证。
 师: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参照老师提供的书面材料和设计思路,自拟课题,自定方案,自行操作。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观察、记录,互相之间沟通想法,5天后展示成果,分享收获,畅谈体会,总结经验。
 (5)、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种子萌发除需要内部条件外,还需要外部条件。充足的水分和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教师提供的方案中,分别由2号与1号、2号与3号、2号与4号形成了3个对照组。只有2号萌发,其余3个都不萌发。(想想这是为什么)
 (6)、交流与拓展。
 生(张刚):“劳动真好,看到自己亲手培育的菜豆一天天地变化,一天天地长大,心里真美。”
 生(李娜):“通过玉米种子萌发实验,我发现种子真的好伟大,为了下一代,它竟然贡献了自己的全部。”
 生(王磊):“在观察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我发现根、茎、叶长出后,种子变得皱缩、干瘪了为什么?”
 全班同学认真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在老师引导下,终于明白了种子皱缩、干瘪是在萌发的过程中,种子内部的有机物转化并被细胞吸收,用于生长、分裂、分化……
 生(周莉):我发现不同组之间菜豆种子的萌发率不一样,我们是否可以对菜豆种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或水分)进行继续探究?
 生(赵凯):我有个疑问,除前面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三个外部因素外,光照是否会影响种子萌发?
 师:这些问题可以作为家庭作业,继续探究。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当今教师的重要职责。学生利用眼睛看、脑子想、嘴巴说、手下做,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心灵去真诚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内化,而且也做到了知识迁移和完善。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展了知识范围,实现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升华。】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懂得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基础,作出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积累资料是验证假设的依据,交流与拓展是获得资料的再生途径。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一个主题。科学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主动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空间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建立科学价值观念、形成科学探究意识,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的最佳手段。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
    课题实施三年来,我们欣喜的发现教师的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变化,学生的综合能力正在逐步提高。这些既是新课程目标达成的一些反映,也说明了课题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面对《科学》新课程,对自然科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实验教师,对新课程教学逐步形成了共识,教师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变化,对学生的调查表明(参见附录3):45.7%学生认为教师采用“讲授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2.5%的学生认为以“学生探究为主”。78.2%、56.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进取心“非常关注”或“关注”。在课堂观摩中,我们欣喜的看到,教学中教师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被动的服从的关系,而是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更注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备课时考虑了学生怎样才能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努力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更加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大多数课都有一定的开放式的师生互动活动,以引导代替了灌输,突出了探究。
 2、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时时都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尊重和信任。进一步改善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实验前调查表明:41.8%的学生与教师“经常交流”或“交流”,40.2%的学生与教师“从不交流”。课程实施后的调查表明:78.7%的学生与教师“经常交流”或“交流”,与教师“从不交流”的占1.3%。学生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于解答习题,更多的是交流解决问题的想法、学习的体会、学习的兴趣。另外,我们还欣喜的发现,教师间交流、教研的气氛更浓了。以集体备课或集体讨论分析的基础上由某人主备再集体修改,教研的气氛浓了。实验教师课前探讨问题、课后反思得失的现象明显多于非实验班级。教师开发课程的意识强了,注意联系、挖掘生活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
 3、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切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通过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不但教师的教学方式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已开始逐步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合作与探究,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要关注书本中的知识,更要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身边的事物。各学科课堂教学中,课前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合作探究”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脑和手都动起来,弥补教师无法应对众多差异学生的不足,促进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现在才懂得什么叫学习”。下表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调查数据。
班级 学习兴趣度(%) 课堂参与度(%) 学习自信心(%) 课外探究(%) 
实验班 95.2 99.4 85.7 75.5 
对照班 80.3 85.8 78.1 47.6 
 4、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有了相应的拓展,综合素质逐步提高。
 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内容选择上也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课堂中提问的情景、思考的内容、讨论的话题、探究的项目等每个知识点的展开都力求源自学生身边的事物,体现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探究学习营造了一个非常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充分体现学习机会的均等化。现在的课堂与以前相比,学生表现得更活跃了,对于课堂中的活动,学生不但积极参于,还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这些极大地激励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了,学生的参与欲提高了,参与面更广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增多了。学生在问题解决上表现出较强的探索、创新意识,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性的组合信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有了相应的拓展,综合素质逐步提高,变知识的接受“容器”为知识的发现者。
六、体会与设想:
 探究不仅是一种学生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极好的教学方式,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应该在启用新教材前研究科学探究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为以后的教学作好准备,以达到顺利过渡。本课题的实施研究,除了研究探讨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外,极大的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1)更新了教学观念。这一点所有来我校指导、调研的领导和同行均有深切的体会。(2)、学习教学理论,积累了教育科研的经验。(3)、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一年来,实验教师共开设市级、校级示范性公开课12节,撰写典型探究性学习教学案例20余篇。(  )老师的探究性学习示范课(《探究: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参见附录1)获市科学优质课一等奖,并多次在各教学片展示。(4)、积累了资料、提高了撰写论文的能力。实验教师积极撰写实践心得论文10余篇,其中2篇在市科学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1篇获二等奖。
 2、试点班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良好,在以下几方面表现突出:(1)课堂中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基本适应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学习与探究积极、主动。(2)、知识面有所拓宽,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学会了怎样查找资料,怎样整理数据,怎样操作实验,怎样得出结论等等(3)、课堂中表现出较强的参与、竞争、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4)、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得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增强。
 3、通过反复实践,已基本形成了甘中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模式和实施策略。然而,“模式”本身是一个发展性很强的概念,没有任何一种模式完全适应教学的全过程,每种教学模式都要根据教师的特点,学生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教学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充实、完善。因此,我们课题组人员的感受是,永远有东西等待着你去探索。
 4、结合本课题的实践,面对新课程,尚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个别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脱节,缺乏设计、组织和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经验和能力。部分教师虽然内心也感到新课程理念很好,也在尝试但是教学方法跟不上,手段不多,同时受固有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影响,步子迈不开,显得力不从心。如学生开展活动时,无所事事、不知所措、导致教学活动处于低水平的运转,有些教师组织工作不到位,往往出现放得开,难收拢的局面。
 (2)、班级学生数过大,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特别是合作学习较难组织,一般还流于形式,无效参与不明确参与合作的目的是什么,由于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不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两极分化有提早,加剧的苗头。
 (3)、部分学生不适应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数据分析、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而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些能力普遍比较薄弱,教学组织比较困难。另外,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4)、课程资源开发困难。一方面班级人数多,空间和场地资源缺乏,另一方面课程实施探究性学习所用的设备缺乏。但教师创造性能力较小,教师自身对课程的开发能力也有待提高。
 (5)对探究性学习尚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
 所有的这一些,永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繁重的科研任务。
 参考书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盛群力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教师与新课程》                 程黎曦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叶澜主编        上海三联书店
 《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        傅道春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发布单位:公安县规划办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