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级别:江苏省级

课题负责人:邹建明

主要成员:周建华、顾冬兴、周强、姜成东、陶沁、蒋文林、钱根林、

顾侠强、任 勤、郭培新

一、本课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社区教育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学术理论界开始探讨这个问题。90年代初,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某些城市开始推行社区教育。社区教育的初衷是以地域为基本组织框架的强调青少年在寒暑假期间的思想、道德教育为目的课外辅助教育,以后逐步拓展为提高社区内全体成员(包括青少年)的综合素质、生活质量和发展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宗旨的全民终身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时指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家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一个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热潮正在兴起。

在近几年里,我们昆山市的社区教育同样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紧紧围绕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的总体要求,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高度出发,按照“点上深化,面上拓展”的工作方针,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各类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取得初步成果。但是我们深感深化社区教育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

二、目前我市社区教育的基本状况

我市从2001年开始启动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以来,在市政府的重视与统筹下,按照全国、省和苏州市要求,以开展创建全国、省社区教育实验区为抓手,紧紧围绕“政府统筹,建立制度,社会参与 、整合资源、功能多样、有效运用、服务社区、共同育人”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努力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教育要求。

迄今为止:已成功创建昆山市社区培训学院,建立各类社区教育中心10个,街道社区教育学习中心18个,107个社区普遍成立了市民学校。全市10个镇全部建成昆山市级社区教育实验镇,社区教育覆盖率达到100%200512月成功创建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目前全市社区教育的组织框架已基本形成,社区教育的网络系统已初具规模,社区教育的活动经费也有所保证。总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区教育组织系统已开始正常运转。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目的:

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一条在沿海发达地区社区教育的“昆山之路”,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昆山要在全省实现两个率先”打下坚实的人文思想基础。

意义:

1、社会发展意义。

社区教育即在一定区域内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的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体现了教育发展与社区经济、乃至社会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发展社区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同时也成为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组织建设意义。

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广大社区成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领导对社区教育的理解、重视、支持与合作,为实施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市情况的社区教育的组织框架与运作模式,为社区教育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

3、学术理论意义。

列宁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不能持久的”。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必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题组成员对社区教育的理论认识水平,将使课题组成员更高屋建瓴地站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与文化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社区教育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这一高度来认识社区教育。通过课题的深入研究,必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对社区教育的本质、功能以及社会定位等多方面的认识。

四、本课题的组织保证与基本措施

本课题自2004年立项以来,课题组即以社区为基本研究对象,以抓好社区建设为突破口,统一筹划,分工协作来进行课题研究的。由于社区教育涉及面宽、教育对象复杂、组织难度大。对此,总课题组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边实践、边交流、边总结,然后再撰写论文的办法来进行课题研究的。本课题的有关论文与经验总结等由个人起草、小组讨论、组织定稿、领导把关,比较严格而又规范的操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本课题组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制度、组织保障。

本课题组由邹建明校长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参加课题研究的各成校负责人分别担任各子课题负责人。本课题研究实行课题负责人责任制、制定了相应的课题研究工作制度和奖惩制度。

2、依托高校,加强研究。

本课题研究,邀请和借助高校的教科研优势,确保课题的深入研究。

3、组织落实、经费保障。

承担研究任务的教师适当减少其它事务性工作,以确保其研究时间。同时给各子课题组活动实行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任务;充分做到思想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本课题研究还采用与教学、教研活动有机相结合的办法,尽量将这两者有共性的地方放在一起研究,以便在实践中不断的开拓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开题后,学校在奖金上将予以优先保障。同时还鼓励非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有关论文写作,若有成果同样予以奖励。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向

1、社区教育需求的调研。

2、社区培训学院功能的研究。

3、乡镇成校与社区教育中心相互关系的研究。

4、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

5、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

6、社区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7、现代信息传输网络功能与社区教育的研究。

8、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家庭的建设的研究。

9、中小学教育与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

10、社区教育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基础。

11、社区教育的组织系统的建立与健全。

12、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教育运作模式的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组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询问法、综合比较法、典型分析等方法,对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研究,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深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自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全体同仁对社区教育无论是在实践探索方面,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都有许多新的收获。

实践成果

(一)在提高对社区教育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培养了开展社区教育的实践能力。

本课题研究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就是以地域为基本板块,整合地域上所有的教育资源,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大教育之路;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

课题组全体同仁以科学的社区教育理论为引导,在边研究、边探索、边实践原则的指导下,逐步把过去那种盲目的,被动的,感性认识为主导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变为目的明确的、主动的、理性认识为主导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

(二)发动更多的市民参与到社区教育,提高了全民对社区教育功能与作用认识。

“各界参与,优化组合、共育人才”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功能与作用。本课题研究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这一功能与作用,并在现代社区教育的实践中发动社区群众共同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在现代社区教育的实践中,课题组成员不但自己认识到社区教育的重要功能与作用,而且还发动更多的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到社区教育之中,通过这些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全民对社会化大教育功能与作用的认识。

社会化大教育能有效的提高社会各类成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各类成员文化水平、思想、道德水平。社会化的大教育比较充分地体现社会公平的原则,使社会上所有的人群(包括弱势群体在内)有机会学会各种职业技能与谋生本领。这种社会化大教育还把社会各类成员的兴趣爱好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凡此种种都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地完善了旨在为全民服务的终身教育体系。

社区教育在我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无论是它的实践探索、还是它的理论研究都是一个新的领域,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本课题就好比河中的一块块石头,我们进行课题研究就好比摸着石头过河。它可以使我们有目标、有方向地去构建社区教育体系。本课题研究为我们勾画出全民服务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蓝图,在这个基本蓝图的指引下,我市的社区教育将会更加健康、稳步的发展;为全民服务的终身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社区教育的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理论成果

自本课题立项以来,通过课题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共撰写了20多篇教研论文。

其中《农村成人教育“四位一体“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06/4/26刊载在人民日报主办的《市场报》上;

《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2002/4发表在《苏州职业与社会教育》上,并2004/2获《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创新论坛》一等奖;

《基层党校教育向外资企业延伸的探索》2002/6发表在江苏省领导学研究会《领导理论与实践》上;

《整合资源,优势凸现》2003/3发表在《领导理论与实践》上,并2004/9《中国当代社科研究丛书》编纂委员会“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暨全国建设小康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昆山社区培训学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思考、探索与实践》2006/5在江苏电大城镇化人力资源开发研讨会上作为交流论文;

《新特点、新情况、新对策》2005/9收编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实践与探索》的开放教育论文专著中;

《课程导修教师的理论与实践》2005/5发表在《中国远程教育》;

《构建社区教育框架,营造学习型社区》2003/9获“江苏省社区教育论坛”三等奖;

《发展成人教育中心校事业对农民增收具有现实意义》2004/12获苏州市成人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围绕夯实执政基础,强化党员教育培训》2005/11获第三届全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一等奖;

《不断拓展成人教育空间,为“富民强镇”努力作出更大贡献》2003/6在苏州市重点成校会议上交流;

《积极探索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之路---对发挥专职教师在社区教育中作用的研究》2006/7在江苏省农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研讨会上交流;

《试析社区培训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2006/5在江苏电大农村城镇化战略研讨会上作为交流论文;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亲密接触”》2006/7获昆山市一等奖;

《浅谈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2006/7获昆山市一等奖;

《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研究》2006/7获昆山市二等奖。

八、问题与思考

虽说我市的社区教育已经步入了一个稳步发展时期,但我市的社区教育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社区教育还未得到社会各界足够的理解与支持。

从思想认识角度来看:社会公众还未能真正站在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社区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来理解、推进社区教育。有不少社区领导对社区教育不够重视,把它当作软任务,对社区教育工作缺少主动性、积极性。目前广大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很不够,大多数社区居民还没有把社区教育当作自己份内的事,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2、社区教育还停留在起步阶段。

实践探索角度来看:我市的社区教育虽然已经开展了长达十年之久,但基本上还处在一种混沌的、被动的非理性状态向比较清晰、主动理性状态转化过程,因而我们只能说社区教育还停留在起步阶段

此外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我市社区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开展本课题研究以前就是一片空白,而现在只是刚刚迈出可喜的第一步。

3、政府财政投入尚嫌不足。

从一定意义上说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在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至少不能完全套用市场经济规律来运作,因而政府财政投入还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政府财政投入必须保证当地社区教育中心的基本运转,否则开展社区教育很难持续、稳定的发展。

4、社区教育需要政府统筹安排、社会各界鼎立支持。

社区教育需要政府出面来组织、统筹、协调;目前的难点是:如何通过政府统筹、合理整合、配置社区内的各种教育资源,使之形成教育合力,提高社区教育的综合效益。在这方面“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必须充分明白:社区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它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理解、支持、配合与帮助。由于社区面广、量大,人员结构复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教育的难度。要想深入、持久地开展社区教育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总之:社区教育需要政府出面来组织、统筹、协调;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仅仅靠教育部门来唱“独角戏”是难以“可持续发展”。

5、政策与体制的制约。

有关社区教育配套的政策尚未建立与健全,即使有了某些社区教育的相关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要真正落实到位还有一定难度。例如:我市每人每年一元钱的社区教育经费究竟归属于那一级社区教育组织使用,就不很明确,因此最基层社区教育单位的经费就很难落实到位。现有的街道、居委会(村委会)体制也很难以适应社区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

6、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在社区教育中还缺少一批专、兼职的师资队伍,以及一大批乐意为社区教育奉献的志愿者队伍,这就需要我们去做大量的、细致的甚至是艰苦的工作。

7、社区教育呼唤理性的指导。

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虽然组织学习研讨,开展各种的活动,但仍感到研究水平不足,常常捉襟见肘。课题研究呼唤科学理论指导,呼唤教科研专家、学者给以理性的指点,以使社区教育走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昆山的又一个亮点。

小结

我国的社区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一个储量丰富尚未被挖掘的金矿。我们坚信:我们昆山市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在今后的实践中创出一条我国社区教育的“昆山之路”。

课题组部分阶段成果目录

序号

作者姓名

1

农村成人教育“四位一体”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邹建明

省级发表

2

构建社区教育框架,营造学习型社区

邹建明

省级三等奖

3

发展成人教育中心校事业对农民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邹建明

大市三等奖

4

围绕夯实执政基础,强化党员教育培训

邹建明等

全国一等奖

5

积极探索社区教育专职教师之路

省级交流

6

社区党员教育新亮点

邹建明等

昆山发表

7

提高党课教育效果的几点思考

邹建明等

省级一等奖

8

试析社区培训学院在社区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顾侠强

省级一等奖

9

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动摇,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邹建明

省级一等奖

10

基层党校教育向外资企业延伸的探索

邹建明等

省级发表

11

整合资源,优势凸现

邹建明等

省级一等奖

12

昆山社区培训学院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顾侠强

省级交流

13

新特点、新情况、新对策

顾侠强

省级交流

14

课程导修教师的理论与实践

顾侠强

省级交流

15

不断拓展成人教育空间,为“富民强镇”努力作出更大贡献

邹建明

大市交流

序号

作者姓名

16

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亲密接触”

昆山一等奖

17

浅谈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

昆山一等奖

18

创建终身教育体系,营造学习型社区

昆山一等奖

19

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要研究

周建华

昆山二等奖

20

发挥德育系统的协同效应 促进孩子思想道德发展

黄红梅

昆山二等奖

21

创建学习型家庭, 教育孩子的研究

郭培新

昆山二等奖

22

社区教育天地宽——浅谈社区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昆山二等奖

23

架起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

郭培新

昆山二等奖

24

创建“学习型社区”营造和谐社区氛围

蔡秋芬

昆山二等奖

25

浅谈社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王纪生

杨惠芬

昆山二等奖

26

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努力开创成人教育新局面

胡小林

昆山二等奖

27

实践的启示、认识和思考

朱福寿

昆山三等奖

28

社区教育特性的研究

钱根林

昆山三等奖

29

学校与社区互动

昆山三等奖

30

图书银行——“学习型社区”的桥梁

昆山三等奖

上一篇:试析三论背景下的乡镇社区教育实验项...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