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问自探”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报告
(3)关注发展。“自问自探”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将探索归纳出的新知识、新方法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进行“迁移创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看起来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际是探究新的本领,创造新的能力。这不仅是对“内化”的检验,更是对“内化”的促进,是对“内化”的再“内化”。“内化”往往追求的是掌握,是学会;“发展”追求的是运用,是会学。通过“发展”,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无论是“显能”还是“潜能”,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都得到了较好的升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问自探教学模式”形成的“定向→内化→发展”的心理机制是科学的。
3、 遵循了客观的认知规律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遵循的认知规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问题”。基本思路如图所示:
( 1)提出问题。就人的认识而言,“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实施“自问自探”教学的关键。学生学习教材,教师引导他们反复探究:开始就让学生“入境生趣”、“自学生疑”,把“问”作为教学的起点;同时,还将“问”贯穿始终。从具体操作过程来看,让他们想“写什么”、“怎么写”;让他们问“为什么”、“怎么会”;让他们做“是这样”、“怎么样”。这样无疑会促进学生在看似“无疑处”生出“疑”。
( 2)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毫无疑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实施“自问自探”教学的核心。教师包办代劳,会禁锢学生的思维,这只能叫“师教”。问后就叫学生回答,会影响其他生的思维,这只能叫“生教”。“自问自探”教学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每个学生,让学生围绕“问题”、“练习题”、“思考题”,进行层层分解,在分解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知识的结构体系,获得问题的“答案”;同时,还可能形成新的问题。这样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学生主动求知、培养能力的过程,使提出新问题成为学生自主追求、自主探究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自探”。
( 3)实践问题。解决问题不是“自问自探”教学的终结,她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用“自问自探”的本领去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实践问题”。“自问自探”教学中的“实践问题”包含着两个方面:其一,实践自问。探索如何利用自己已经形成的“自问策略”再“自问”,也就是用形成的“自问”本领,阅读教材,探索“自问”。其二,实践自探。让学生把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策略,进行检验,进行实践,进行发展,最终形成策略的策略。
4、把脉了联系的内在关系
“自问自探教学模式”中诸环节和心理机制、认知规律之间的基本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心理机制 | 定 向 | 内 化 | 发展 | |||
教学程序 | 第一步 |
感动 | 同情 | 无聊 | 愤怒 | 搞笑 | 难过 | 高兴 | 路过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内容